在《世界历史》纪录片中,我们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索一位黑人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的故事。他凭借卓越的品质追求了“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但他的家乡,却是一片泥巴地。
2001年,凯雷还在柏林工业大学读建筑系,他回到家乡,考虑到家乡极端气候环境、丰富黏土资源以及传统民居文化特色。于是,他用经过改制的黏土,用最传统的人力,为家乡盖起了一座小学——甘多小学。这所学校不仅改变了当地孩子们学习环境,还成为了一座展示本土建筑智慧与创新精神的小小奇迹。
甘多小学图书馆,就是由当地瓦罐构建而成的一处宁静之所。每个角落都透露出对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尊重,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愿。凯雷热爱自己的家乡,他认为,家乡的传统建筑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家的泥巴和茅草,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建筑材料。
甘多小学教室曾经拥挤不堪,但凯雷带来的变化,让这里变成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地方。在这里,一位7岁的小男孩,因为村里的妇女们为他教育支出钱币,被动摇了去留的心意,从此开始他苦读之路。
现在,已是57岁高龄的大师,在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地,都有他优秀设计作品,如伦敦蛇形回廊,科切拉音乐节装置艺术,以及马里国家公园等。此外,还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肯尼亚“狮子”初创园区,以当地白蚁群所建造高耸土丘为灵感,它巧妙利用自然风力,将热气向上抽离工作空间,为凉爽度与舒适性提供保障。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凯雷为家的建设设计。他坚信,最好的建筑材料不是最高级现代物质,而是土生土长的地面粘土和稻草,这些才是最适合当地方间气候条件下的理想选择。通过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更是在非洲地区展现出一种独特且可持续发展的手法,即尊重本 土技艺,同时又融入现代化理念,使得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今天,当我们思考如何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推广这种思维时,我们或许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一些启示。不论贫困还是富裕,都应该追求品质,每个人都应享受品质、高标准和“奢华”的生活。而对于那些拥有悠久历史但缺乏足够资助进行修复维护的地方来说,他们也值得被发现,被理解,并被赋予重新焕发光彩的一天。这就是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给我们的教诲——即使身处艰难之境,也不要放弃追求卓越,是时候展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