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17位帝王是谁啊,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个问题通常指的是南明政权中的最后一位皇帝,而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解释。

在1644年清军入关,推翻了明朝政权后,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明三藩和东林政权。这三个政治集团分别由张煌言、李定国和吴三桂领导,他们都自称是明朝的正统皇帝,但各自建立的政权并不被其他国家所承认。

张煌言在江南地区建立了福建、江西等地的“绍武王”,他曾一度声势浩大,但最终因为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失败;李定国则在湖广地区建立了“靖远侯”,他的军事力量较强,但也未能长久维持;至于吴三桂,他虽然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但他的行为更多接近叛乱者,被人们记住更多的是他背叛清室篡夺天下的事实。

这些人中,有些被尊为“南明”或“忠臣”的历史人物,比如李定国,他以抗击满洲骑兵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些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皇帝,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全国人民或者其他国家的承认,而且各自的领土范围也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型帝国。

因此,如果要追溯到真正意义上的第17位(或者说最后一位)明朝皇帝,那么我们需要考虑是否应该包括那些对自己的封号不太重视,只是为了表达对旧时光的一种怀念而设立的小规模独立政权。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第17位帝王是谁啊”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涉及到历史评价以及当时社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而如果仅从官方角度出发,那么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代即使存在,也只是一小撮分散的小领袖,他们无法代表整个失落帝国的心脏——北京故宫内那座空旷的龙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