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邮政文史馆的珍贵藏品中,有一件名为“中华邮政坎肩”的宝贵文献。静海县历史悠久,自东周时期就有先民活动。汉初称之为东平舒,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并入乾宁军,而宋大观年间则正式设立了靖海县。在明洪武初年的改革中,这个名字又被更改为了现在的静海县。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成功北伐辽国,并取得了南燕全部土地。这一胜利奠定了北宋与辽之间以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当时天津地区处于双方交界的地方,其中天津以北属于辽幽都府(后来改名为析津府),而天津以南则归属于北宋高阳关路和沧州清池县。为了防御辽兵的骚扰和掳掠,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上设置了一系列用于军事防卫和交通邮驿等任务的“寨”、“铺”。

这些寨子负责的是军事防卫以及重要通信线路的事务。太祖赵匡胤即位第二年的那一年,他下令将所有道上的传递工作交由军队负责,从此实行了“以军卒代替民役”的制度。在进行这项工作的人员被称作“铺兵”。

静海县南城外的大运河畔有一座奉新驿,由邑令尚朴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立,是一个水陆交通相结合的地方,它既是水上邮差站,也是陆上快信站之一。奉新驿位于杨柳青25公里以外、双塘渡7.5公里内,是连接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

清代诗人蒋诗在他的《沽河杂咏》中这样描述:“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使得边境地区变得异常危险,不断发生对峙和冲突,最著名的是杨家将与其在静海一带的战斗,这些故事留给我们许多关于这个地方的地名遗迹。

静海有三处戍寨,其中钓台寨所在地被称作古城洼。在《静海县志》记载中提到:“钓台村西北二里许有古城,城垣久废,但偶尔能见到踪影,就像寻找什么一样。”据说古城洼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屯兵地点,其主要指挥官杨延昭曾经驻扎过这里。

焦庄子村则传说它是焦赞驻扎地,而谭庄子则据说曾经是一支探马部队的小镇原名探马庄。而王二庄,则认为是在真宗时期,一位名叫杨延昭的人率领士兵駐守过那里,每当要出征,都会让佘太君从高处眺望,所以人们把这一区域命名为望儿庄直到清末才改变成了今天所知的王二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