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天津邮政文史馆藏的一件珍贵物品,那是一幅年间中华邮政的坎肩。静海县历史悠久,早在东周时期,就有先民活动。在汉初,县名被更改为东平舒,而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将乾宁县并入军区,并在宋大观年间成立了靖海县。明朝洪武初年,将靖海县更名为静海县。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对辽国进行了北伐,成功拿下南燕的全部土地,为北宋与辽之间界河(今海河、大清河)的基础奠定了。就在那个时候,天津地区就处于双方交界线上,因为海河以北属于辽的幽都府(后来改称析津府),而海河以南则是北宋高阳关路下的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当时为了防御辽兵的掳掠和骚扰,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上设置了一系列“寨”、“铺”等军事据点。在清池县,有五个寨——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在乾宁军里,还有六个寨——钓台、独流北、当城、沙涡、百万涡。这些建设不仅担负着军事防卫任务,还负责交通邮驿的事务。在这种制度下,从事邮驿工作的人员由军卒代替民役,他们被称作“铺兵”。
奉新驿位于静海县南城外,大运河畔,由邑令尚朴于明永乐三年(1405)设立,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奉新驿作为极冲级水驿,其位置紧邻杨柳青25公里之遥,同时距双塘渡7.5公里,是连接南北通衢的一个关键地标。
蒋诗《沽河杂咏》中写道:“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长时间内两国对峙,对彼此构成了威胁,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屏障。而杨家将与其在静海一带的战斗,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故事和遗址的地名记载。其中三处戍寨中的钓台寨所在地,被称为古城洼,在《静海县志》中提到:“钓台村西北二里许有古城”,这座废弃多年的城垣隐约可寻,“相传为宋杨璟(杨延昭)屯兵处。”
这些故事和遗迹,让我们得以窥视过去,当时人们如何为了国家安全而建立起复杂而严密的情报网络,以及他们如何用生命保护这一片土地。而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沉淀,一种超越时代边界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