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宋辽对峙时的静海边,脚下是代表河南文化的标志——年间中华邮政坎肩。静海县历史悠久,从东周时期就有先民活动。汉初置县名东平舒,北宋太平兴国七年为乾宁县并置军,宋大观年间置靖海县,明洪武初年改名静海县。

公元959年,当后周周世宗北伐辽国取得南燕全部土地时,我仿佛看到了那场历史的转折。当时天津地区处于双方交界处,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我可以想象,那时候这里必然充满了紧张和战争的气息。

为了防御辽兵的掳掠骚扰,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上险厄处设置了一系列的“寨”、“铺”等军事据点。在清池县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等五寨,在乾宁军有钓台、独流北、当城、沙涡、百万涡等六寨。这些建设不仅担负着军事防卫,还承担着交通邮驿等任务。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实行“以军卒代民役”的邮驿制度,从事邮驿事务的军卒称“铺兵”。

静海县南城外,大运河畔奉新驿,是明永乐三年(1405)由邑令尚朴设置的一座重要停靠站,它属于天津卫,并水陆相兼。水驿为极冲级,马驿为次冲级。奉新驿位于杨柳青25公里外,也就是今天的大庆路与潞安街交汇处附近,这里曾经是连接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渡口之一。

清代蒋诗《沽河杂咏》中写到:“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这不仅描绘了当年的景象,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强大的国家之间长时间对峙的情景。

在这个地方,有三处戍寨,其中钓台寨所在地称古城洼。我听说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不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而且因为它曾经见证过许多历史事件。一条小溪流过这里,将古老而坚固的小桥架起,而桥下的村庄,却藏匿着一段段被遗忘却又不可磨灭的人类故事。而这些故事,又让人回忆起那些勇敢无畏的人们,他们用生命守护着他们所爱之地,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家园。

每当夜幕降临,我会坐在岸边,看着星光闪烁,而心中也会浮现出那些往昔英雄豪杰的心情。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深深敬畏,以及对自由生活渴望的一种力量。我知道,无论过去多么遥远,这里的风景和故事,都将继续激励人们前行,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未来,同时珍视现在美好的机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