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揭秘财产:清朝灭亡前夕,明暗对照的经济实录

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深知治国非武力所能为,而需以德智服众。因此,他推行“偃武修文”,广招博学之士,并采取攻心策略,以明朝腐败与清朝贤明相比,消除反清意识。

大臣们查阅前明账本发现,每年需用银九十六万余两,而现在只用三万多两;宫廷膳食光禄寺每年花费二十四万余两,现在仅需三万多两。冬天用的木炭减少了八十多倍;后宫嫔妃的费用也从二万八千余两降至零。这些省下来的钱和物品,如珠宝装饰的绣鞋箱,都展示出清朝节俭的成效。

这些数据让大臣们赞叹前明骄奢淫逸,本朝却兴利除弊,实施清廉政策,使百姓归心。此外,康熙训诫官员,要节省经费、河工费用,以避免不足。他指出,即使是光禄寺膳食和工部建房,也比前明节约很多。但实际上,即便如此,用度仍不减于前,同时国家岁入勉强相抵无节余。

尽管如此,由于国泰民安与民族意识被遏抑,这些都成为广大百姓接受清政权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康熙六次南巡以及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其巨额开支并未显著改善国家收支状况,但通过稳定的统治和较为宽裕的生活状态,让人忘却了过去困苦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