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往往是学生开学的日子,“开学季”便成为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后,一批新生开始步入大学,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征程。今天的开学情况,我们自然是很熟悉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过多地讨论。但古代的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今天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等级。而在中国古代,有些区分吗?其实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而没有中学这一区分。

我们不妨从学生入学日期开始谈起。由于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故而一切事物围绕着农时而展开,学生上学也不例外。除了春季入学,还有秋季入学和冬季入校,如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小学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这时候往往都是农闲时间,因为在农忙的时候,农业就是天大的事情,学生要帮着家里干农活。

随着时间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学生们的开学校制逐渐统一起来。这时候,大多数是在冬季入校,因此历史上盛行“春夏务农,冬入校”的说法。后来,这种模式成为了乡下学校传统,但具体时间各个时代略有出差异,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当地气候和农业需求调整。

既然知道了古代学生的入校日期,那么其上学校龄到底多少呢?今天我们的适龄儿童一般都是六七岁开始上小学。在古人看来,他们的大孩子才八岁左右才能进入小学学习。而十五岁则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中讲:“古人八岁始读经。”这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晚上的教育起点。

当然,在那时候,没有固定的适龄标准,有很多年少成才的情况发生,比如唐 代孙思邈“七岁就能作诗”,李贺七岁即能作《高轩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也有许多大器晚成者,如《三字经》所记载:“苏老泉二十八始发奋。”

不过,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孩来说,即使有意愿,也难免因为不能缴纳足够费用而无法继续深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公共教育设施,以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的一般需求,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免费或低成本教育机会。不过,即便如此,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这样的条件仍然相当艰苦。

那么,当这些小朋友走进学校的时候,他们会经历什么样的仪式呢?

周朝以来,“ 入 学 礼”与其他重要生活仪式并驾齐驱,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入 学 礼”包括很多环节,有正衣冠、拜师礼、洗手净心等。

首先,要进行拜师礼,将手放水盆中“净手”,希望未来能够专心致志。

最后,便是洗手净心,将手放水盆中“净手”,去杂存精,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专心致志。

还有最后一项内容叫做“朱砂开智”。先生用朱砂涂抹眉间一个红点,是吉祥之意。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学习极为重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命运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