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公元622年(大业七年)揭开了隋末大的序幕,而大变乱中最后的胜利者则在隋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朝代--大唐帝国。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宏伟的大国,还要探索那些小国如高句骊如何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时期坚持独立、抵抗外来侵略。

为了高句骊这个小国,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就曾以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骊。而到了隋文帝杨广更是发动了223万余人的庞大兵力进行征讨,最终失败后,不顾繁重的兵役以及徭役压得人民怨声载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征伐高句骊,这样的执念甚至延续到了唐朝。

(二)高句骊与汉朝:建国

作为族名,在西汉初年便已存在,其民族源自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秽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称为貊人。在西汉初年,由于对夫余移民力量依赖较多,被设置玄菟郡中的“高句骊县”,这是它作为一个地名开始被人使用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族群发展成五个部落族群,《三国志》记载其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而这些五个部落形成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国家,如沸流国、高丽等。这五个国家始建于公元前37年,是由夫余族出身的人物带领成立起来的一个国家。

传说始祖邹牟出自夫余族,为夫余王金蛙与河神女柳花所生。他因善射而得名,并与手下乌伊等逃到卒本川结庐,因此这里成为他的封地,他以此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即“纥升骨城”。纥升骨城即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30里的五女山上的位置,是我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之一处地点。

(三)展开与扩张

从刚刚立足的小规模政权到逐渐壮大的国家,再到跨越边界扩张和影响力的提升,可谓历经磨难和挑战,但每一次挑战都是他们强韧意志和勇敢精神的一次检验。在漫长的地理空间里,他们留下了一片片深厚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今天能够通过考古学的手段去了解他们,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结构?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不仅仅是在国内打拼,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寻求自己的位置。当这一切都尘埃落定,当所有一切都已经过去,那些关于战争、征服和独立的声音,也许会变成一种传奇,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历史之书上。但对于那些参与过这场场战斗的人来说,他们知道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那是尊严,是自由,是生命,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能感受到那种情感共鸣,那是一种让人心动的情感,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共同价值,一种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爱好和平,以保卫自己的事业,不惜一切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