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由杰出的史学家班固所著。它从汉高祖刘邦的开创,延伸至平帝和王莽的结束,详尽记录了西汉王朝漫长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史记》的基础上创作了《后传》六十五篇,其逝世后,班固继承遗志,并完成了这部宏伟作品共计一百卷。但在班固去世时,他未能完成八表和《天文志》的撰写,这部分内容后由他的妹妹及其他学者协助填补。

相较于先前的纪传体例,《汉书》采纳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将列传并入世家,并将原有的书籍改为志类别,以便更为系统地分类整理。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的四大志,是独特于其前身《史记》的新增内容。这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备且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的撰写虽然借鉴了多部前人的优秀成果,如《史记》和《后传》,但班固个人的立场也对其叙述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曾依附于权势集团窦宪,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不免过分赞美权力阶层,同时忽略或否定某些他认为不符合当时统治意愿的事实,从而与一些历史事迹相比显得有所保留。此举反映出当时文化环境下的政治考量,也是研究历史的一项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