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的是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是权力的顶端么?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明朝内阁。明朝是我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开创了许多先进的制度,今天带大家了解明朝的中央机构——内阁制。

从秦始皇统一华夏,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就出现丞相这一个官职。后面的历朝历代虽然称呼有所区别,但一直有丞相这个官职,而且赋予了丞相很大的权利(地位和权利仅次于皇帝,主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到了明朝,明太祖建立了新天下,最开始也设置了丞相一职,但是经过权臣胡惟庸案件之后,被废除,使得皇帝的权力空前的强化,但是也导致了皇帝工作负担急剧增加,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机构来承担起丞相这个职位责任来,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内阁制度。

雏形期: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内阁,它最初只是负责向皇帝提供咨询的机构,其组员——大学士从翰林院选拔,是高素质人才。但它品级较低,不直接参与政权,有着较小的权限。

发展壮大期: 从成祖朱棣之后,由于行政上的需求,加上仁宗朱高炽继位时选择了一批东宫旧臣入为大学士,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傅,他们受到了重用,并且都入为大学士。此时内阁首辅的地位不断加重,它逐渐成了国家最高决策层次的一部分。此时内阁主要作用是“拟票”,即对六部和地方呈交来的奏章进行批阅并给出建议,用小纸票写上,然后贴在奏章上由通政司汇总至司礼监太监呈报给皇帝过目批阅。

成熟期: 明代宗景泰年,由吏部尚书王文进驻在内部称为大学士,此时大学士成员来自六部尚书及其他有实权官员中选拔,让其成为真正实行政治决策的人物。此时,还形成了一种模式,即六部之职责归于 内阁,再传达给皇帝。这期间出现几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首辅,如夏言、严嵩、徐阶等。在此阶段,即使没有宰相名号,却拥有宰相般的大权限。而首辅不仅局限于“拟票”的范围,还包括推荐官员指挥六部监督地方大员决策国家多项政策等权限。

顶峰期: 经过嘉靖、隆庆两代的发展,在万历早期达到顶峰。当张居正掌握巨大的政治力量,他让整个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并推动通过改革提升国力,使他实际上接近现代意义上的首相位置,而全体政府运行中心移到他的手中。他不仅主导政策制定,还能够有效限制君主专制,为国家稳定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