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见过一对古老的华表,立于宫殿前面,它们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据说,这些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能让行人留下自己的意见。在古代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华表。
这些华表通常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上面的蹲兽组成。它们的柱身雕刻着龙凤等图案,上面横插着雕花的石板。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华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
在北京,有两对这样的华表,一对位于前面,而另一对位于后面。这两对华表之间相隔96米,每根都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构成,高达9.57米,直径98厘米,重20000多公斤。在每根华表上,都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以及一个云形长片石顶部横插。
悠久的历史
这些华表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物,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它们既有道路标志之用,又为过路行人留言之地,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这就是“桓木”或“诽谤木”的起源,因为音近而被称为“ 华 表”。
它上边可以刻写意见,所以又叫做“谤木”或“诽谤木”。据史书记载,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这种巨大的树干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正确方向,并且允许他们通过树干上的空隙来投递意见或者提供建议给那些管理这片土地的人。
不过,那两根前的这对華桌,上边都有一只蹲坐着的小兽头向宫外看;那两根后的那一对華桌,小兽头则朝向宫内看。这小兽名叫犼,是好望性的,它希望皇帝不要总呆在宫里吃喝玩乐,而应该出去看看臣民的情况,所以它叫做 “望帝出”。当小兽头朝向外时,则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而应该回到皇宫里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它叫做 “望帝归”。
意义
因此,可以看到這些華桌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個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大牌坊標誌。北京前後各有一對華桌,這些華桌與宮殿間壁畫一起構成了這座城市威嚴氣勢。
除了位於宮殿之前後的地方,這些華桌也可以見於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但為什麼這些大型建築物中會矗立著這樣的大石柱呢?至今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知道,在過去,這些建築物中的某些元素可能最初是用來紀念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元素變得更加複雜並且具有更多層次。
一些人認為,這些建築中的華桌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圖騰標誌。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建築中的圖騰代表的是天文測量儀器,用於觀察星辰並預測未來事件。此外,有的人則認為,這些建築中的圖騰是從一個稱為「諫語」的傳統演變而來,即讓百姓通過書寫意見以表示他們對政府政策持有的態度或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