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并不明确。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那里曾经属于狼孟,后来 belonged to 阳曲县。在《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地点,现在村东和北面还能看到古墙的遗址。”所以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的代表。

传说窦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是妫姓的一个分支,因为遭遇困难,他们先祖从洞中逃生,所以以“窦”为氏(《通志·氏族略》),并且流传至后世。

当时正值“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诸侯不尊重王室,大夫们也不尊敬诸侯,而是纵横捭阖、士风日下。但尽管如此,窦犨却保持着循规蹈矩的态度,对礼治有很高要求,并重视教化,以其辩才著称,并提倡礼乐治国思想,这些思想在晋国以及周边其他国家都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与此同时,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大卿赵鞅,其政治观念与窦犨存在巨大的分歧。当赵鞅推行扩田亩、奖励军功、释放奴隶等政策,大刀阔斧革新旧制,“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之一的窦犨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这些做法是不合理且会导致国家衰败。

这段不同政见最终导致了赵鞅逼杀了他。这段历史事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如何受到考验。无论如何,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于像这样的贤者如同神一般崇拜,他们不仅被认为是贤智之士,而且被视作圣人和神灵。而现在,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留给我们的深远影响,比如横渠引水工程,它源自于那个时代的人类智慧和劳动成果,一直到今天依然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