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京剧票友中的巨星!他对戏曲的热爱从孩提时代便开始了,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被爷爷带着去听戏。渐渐地,对晋剧产生了兴趣,第一次听到的曲目是《打金枝》。他的天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色彩的敏感,让他对于戏曲中的众多脸谱好奇不已,尤其是花脸脸谱,这曾一度吸引他偷偷跑到后台去看演员们化妆。

花脸脸谱对于当时的马飞来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物,而那种既害怕又想看的心理,让他至今回忆起来都记忆犹新,“又刺激又紧张,当时很享受那份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马飞的戏曲之路越走越宽,不再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了解、接触晋剧以外的戏曲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京剧系列节目,其中马连良的声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开启了他与京剧不解之缘。

在自学京剧过程中,马飞尝试了舞台表演实践。那是在高三时的一次年级联欢晚会上,他登场唱了一段自己进入京剧世界启蒙段子的《甘露寺》。虽然条件艰苦,但这并未阻碍他的进步。在军训期间,一次教官组织大家表演节目,马飞被推出来献上了大学第一唱《淮河营》,赢得了一片掌声。

尽管有过失败但这并未影响他的心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京剧。“那时候还没有想过要办社团,但我去别的地方都比较受欢迎,我讲一点关于京剧的事情,他们也都喜欢听,所以这些人就成为了梨园社创办阶段的人。”

成立梨园文化促进社后,2005年3月,由于家庭反对和来自社会压力,他仍坚持自己的梦想。他通过近似于曲线救国的手法吸引同学加入社团,并计划举办大型活动来推广 京 剧 文 化。尽管身体状况恶化,但由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举办华中地区最大的京劇演唱會。这场活动让许多高校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也为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的普及 京 則 文 化 , 马 飞 不 断 创 新 演 出 形式,比如用现代乐器伴奏,有时甚至用交响乐伴奏,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之更加符合青年人的口味,同时保留传统精髓,从而获得较好的反响。这位著名艺术家的努力,无疑为推广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