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这片土地曾经属于狼孟,后来归属阳曲县。在《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封邑,现在村东、北面有古墙遗址。”因此,从历史上看,窦犨一直被认为是阳曲人的代表。
传说中,窦氏家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被认为是妫姓的后裔,他们最初生活在洞穴中,因避难而得名“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字就成了他们家族的姓氏,并且流传至今。
当时正值春秋晚期,那是一个国家争霸时代,大国之间互相残杀,而卿大夫们也不尊重诸侯,只图个人利益。然而,尽管这样的环境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窦犨依然坚持礼治思想,他以其卓越的辩论能力和对礼乐文化的热爱,不断倡导礼乐治国理念,对周边各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甚至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与此同时,当时执掌晋国政权的是赵鞅,他们政治观点与窦犨格格不入。当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并释放奴隶时,窦犨作为卿以下的大夫,对此深表异议。这些分歧最终导致了赵鞅逼死了他。此前两人之间还有一段著名对话,其中赵简子感叹道:“雀入海成蛤蟆,一只雉鸟飞入淮河变成鲸鱼;鱼类鳖甲等都能改变形态,只有人类不能变化。”这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性变化及社会变迁的话题。
这段对话显示出两人的观点差异极端明显:赵鞅借助自然界的事物来表达自己无法施展宏图的心情,而窾惯则以范、中行二氏为例指出,不顾民生,以私欲驱使国家将会遭到失败。而这种不同意见,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冲突,最终结局悲剧性的结束。
然而,即便如此,与孔子的价值观相比,人们仍然尊敬并怀念着这个守旧的人物,因为他不畏强暴,用生命维护周礼,并尊崇君主。这让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在孔子准备前往晋见赵鞅的时候,他听闻了这个消息,便改变方向离开了。从那以后,这个地区的人们一直景仰着他,将他视为圣人或神灵之一。
据说,当年他领导当地居民解决水患问题,使得农业得到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横渠,就是由他开凿的一条引汾河水灌溉农田的小溪。这条小溪成为了村庄名称的一部分,一直沿用至今。而太原冽石山下的汾河东畔,有一座专门纪念他的祠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一开始建于元代,其建筑风格保留着元代古朴典雅但已经非原建。此外,还有唐代之前就存在的一个祠堂遗址,可以看出早已有人将其视作神明。这也反映出了民间对于功臣人物永恒的情感纪念,为何宋神宗下诏追封其为英济侯,同时再次扩建祠堂,更名为英泽祠。光阴荏苒,这位曾经的大夫,因为对民众所做出的贡献,被人们永久记住并供奉,如同神一般存在于地方文化之中,而不是仅仅是一种封建习俗象征意义上的仪式动作更是体现出了人民对于那些为了他们而奋斗过的人士无尽赞颂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