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京剧票友的化身,他对京剧十大经典剧目如《窦娥冤》、《武断山房》、《邯郸记》等了如指掌,简介也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他与戏曲的因缘自孩提时代便开始,那时候还只有五六岁的他,就被爷爷带着去听戏,对晋剧产生了兴趣。第一次听戏时的曲目是《打金枝》,天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色彩的敏感,让小马飞对戏曲中的众多脸谱十分好奇,尤其是花脸脸谱,这对于当时的小马飞来说,是件很恐怖的事物,而那种既害怕又想看的心理,让他至今回忆起来都记忆犹新,“又刺激又紧张,当时很享受那份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马飞的戏曲之路越走越宽,不再仅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了解、接触晋剧以外的戏曲世界。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中央戲曲频道播出的京剧系列节目,其中马连良的声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开启了他与京剧不解之缘。
在自学京剧过程中,马飞尝试了一次舞台表演实践。那是在高三的一次年级新年联欢晚会上,他登唱了自己进入京剧世界启蒙段子的《甘露寺》。虽然条件艰苦,但这并未影响他的热情。他进入大学后,在军训期间,又一次表演节目,被大家推出来献上了大学第一唱《淮河营》,虽然赢得了一片掌声,但更多的是同学们觉得不可思议。当夜里,他听到有人议论说:“今天下午居然还有人唱京剧啊!”“呵呵,就是我”,他有些自豪地答道。在大家要求下,又唱了一段,有位同学感叹:“啊,原来现在还有大学生喜欢京劇啊!”这句话给了马飞很大触动,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 京劇。
然而,在爱好 京劇 的道路上,也有来自多方面压力的考验。这首先就来自他的家庭。“家里人都比较反感,我父母并不接受 京劇 ,觉得我比较特殊,与一般孩子不一样。”“也有因为这个而跟父母产生过争执,比如看电视时抢频道有过矛盾,他们就会常常叮嘱我:‘你不要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啊’。”但到去年,有一点小收获,父母开始觉得这样也还不错,不再太反对他唱 京劇 了。
为了实践自己弘扬 京劇 文化理想,2005年3月 马 飞成立了梨园文化促进社,并开始招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入社。他用一种近似于曲线救国的手法吸引来许多同学加入。然后,一次联谊活动之后,他萌生一个大胆想法:把武汉市高校 的 京 剧 社团召集在一起举办一个大型 的 演出。这场演出成功举办后,有位老师感叹,“想不到一帮学生能把活动做得这么大真是不简单。”
从那以后, 马 飞更加深入地接触 京 剧,同时也感染着周围的人。6·11晚会开场节目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由18个梨园社同学一起表演,只不过两分钟,却是经过精心编排,每一个细节都是 马 飞细致琢磨过的。那天演出结束后,全体成员合唱了《今日同饮庆功酒》,成功后的宣泄感觉非常痛快。
为了让更多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接受这种古老传统文化艺术,《 马 飞花费很多心思。“在观众群体多为年轻人,没有多少人懂和接受 《 京 剧 》的时候,我不愿意去唱那些传统段子,我更倾向于去唱那些自创或者现代比较接近的事情,可以让大家喜欢觉得可以接受。”
总之,无论面临何种挑战或困难,《 马 风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用全身心投入的情怀,为将来能够让更多人的生活中增添一点点美妙音响而努力奋斗。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初遇 《 京 剧 》 时的小男孩——他的无比热爱,以及不断探索和追求完美的声音痕迹。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 梨 园 社 成立以来,每一次都会以新的姿态展现,更好的作品,更广泛的话题,从而使得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力量,为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及发展 《 京 割 》艺术贡献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