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6年,他从广州培正中学初中的学业毕业,一路走来,他的脚步没有停留。三年后,在1959年,他又站在了广东广雅中学高中毕业典礼上,继续他的学术之旅。
时间飞逝,到了1964年,他以华南工学院无线电专业本科生的身份踏上了成人的道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多关于电波和信号处理的知识,这些都是他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但连德伦并未满足于此。他渴望更高层次的知识,因此他决定再深造。1967年,他以华南工学院信息论专业研究生身份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这段经历让他对数据处理和信息编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然而,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动荡年代里,连德伦也被分配到了一处特殊的地方——上海警备区崇明岛富民农场。在那里,从1968年到1970.5年的四个春秋里,他用自己的双手耕种,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替部队卫生所研制出了电针电疗仪,并向部队名军医学习过针灸,这些都是一份难忘的人生记忆。
回到现实生活中,1970.5年的那一天标志着连德伦结束了他的“兵役”,开始了一段新的职业生涯。他进入了上海邮电器材一厂,那里的载波机、抗电磁干扰以及光纤通信等项目成了他的专长。在这里工作二十多年的他,不仅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还为国家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尽管家庭背景给予了他巨大的资源,但连德伦始终坚持自己的事业。他选择投身于科技领域,是因为这里是他的热爱所在,是他追求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地方。对于亿万家产而言,或许是一个沉重的枷锁,但对于如连德伦这样的科学者来说,却是推动他们前行的一股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