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官场中,委任状是一份极为重要的文件,它不仅是官员的身份证明,也是他们权力象征。然而,这份看似神圣的文件,其实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它得以生存和流传,是因为被授予其职位的人们自己付出了代价。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这意味着,被任命为官的人必须支付一定金额,以换取那份用素绫纸裱轴制作的委任状。这项制度自南北朝时期便已存在,并一直沿袭到五代、宋朝。

到了唐末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大家赚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这一交钱买“委任状”的习俗日益严重。直至五代之时,这种做法才因敢于说话的官员们的一再建议而被废除。

除了购买委任状之外,在唐末、五代时期,大臣们还需要自掏腰包参加宫廷宴会,以表达谢意和联络感情。这项习惯,即所谓“买宴”,甚至连大臣们在皇宫里偶尔叨圣恩陪皇帝吃饭都要自己出钱办酒席。而这种情况直到公元952年,被后周太祖郭威拒绝后才有所改观。

此外,在清朝北京城内,候补官员如同牛毛般多,他们不得实缺就没有固定俸禄,全靠个人开销维持生活。如果家境富裕,那些候补官员或许能勉强过上日子,但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中国官方机构对财政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