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遇秋:黄梅戏史论研究者,艺术与学问的双重使者。他的研究生涯,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源远流长,深邃而丰富。他不仅是黄梅戏的传承人,更是它的历史解读者。在他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用自己的智慧点亮了黄梅戏艺术之光。
自1950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桂遇秋一直在宣传和文化部门从事黄梅戏艺术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他发表和出版了大量关于黄梅戏史论、民间文学、地方风物以及党史人物等方面的文章和著作。这些作品共计200余篇(册),约三百余万字,是对黄梅戏艺术宝库的一个极为宝贵的贡献。
1963年,他创作并改编了《新拾棉花》、《李益卖女》、《过界岭》和《刘老汉猛斗铁算盘》等小剧目,这些作品后来被出版,并且广受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主编撰写了《黄梅采茶戲志》,与人合编了《邓雅声烈士及其遗著》,还撰写了《五祖寺》,主编了《黄梅县志》(上部),并参与组编了《黄梅戲史料專輯》(湖北文史資料第49輯)。他还改编了一些传统小剧目,如被收入《湖北曲藝音樂集成》的《陈姑追舟》。
在他的系列研究成果中,有一些重要文章,如“民間文學與黃巷戲之歷史渊源”、“民間舞蹈在黃巷戲中的運用”、“風俗、雜藝在黃巷戲中的運用”、“啟蒙讀物在蜜劇中的運用”以及“民間體育在蜜劇中的運用”,这些文章从1987年起,在杂志上连载,对于提高公众对这门古典艺术形式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
他也创作改编了一部名为《血掌冤》的大本剧,该剧曾经在多个城市及乡村地区成功演出达300场以上,被认为是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之一。通过踏访各地老艺人,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桂遇秋展现出了其对于寻找真实历史轨迹所持有的坚定意愿。
此外,他还整理校订236本稀世孤本,以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结集为 《黃巷戲傳統劇目匯編》,分15集出版。这套丛书不仅结束了一段几百年的口头传承历史,也完整系统地反映出了这个古老地域独特文化元素,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财富。此外,还因为其卓越贡献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嘉奖证书,并且被收录进诸多辞书中,如 《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30余部,使得他的名字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耳边常唱歌谣般响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