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德伦:从崇明岛到光纤通信的无线电之旅》
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连德伦,一位高级工程师,以其坚韧不拔和创新精神,在上海邮电器材一厂工作了十四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以载波机、抗电磁干扰为核心,致力于推动技术的进步。他的名字,如同当时科技发展的代名词。
故事开始于1956年,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初中的学生,但他的梦想已经指向更远的地方。四年后,他走出了广雅中学的大门,那个时候,他已是一名高中生。而在1964年,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成为了他知识宝库的一个重要章节。那一年,他毕业并踏上了研究生道路。
1967年的信息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让连德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技术背后的奥秘。他不再满足于理论知识,更渴望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份热情,使他在1968年的春天选择离开校园,前往崇明岛上的富民农场。在那里,他用自己的双手与土地共度时光,同时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着自然界,从而激发出了对电子产品改良的一种冲动。
1970.5年至1984年的十多年间,是连德伦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的一段时期。在上海邮电器材一厂工作期间,无数次熬夜加班、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材料,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一批批先进的载波机和抗电磁干扰设备。尤其是在光纤通信领域,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诸多难题,为中国乃至世界通信技术开辟了新的篇章。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连德伦曾经替部队卫生所研制过电针电疗仪,并向部队名军医学习针灸,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医学与科技之间不可分割的一面。此外,在崇明岛上替部队卫生所工作期间,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将简单的手艺转化为有效的心灵慰藉,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情形下,也能找到创造力的火花点燃。
尽管现在我们站在21世纪,但对于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奋斗过的人来说,他们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而连德伦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用科学精神,用无限可能去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