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跨越文化的差异,触动人心。它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体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然而,在这一广泛定义之中,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是一切艺术形式普遍?这一问题引发了我们对艺术本质、创作过程以及其在不同时代与文化中的角色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人类需求出发探讨这个问题。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雕刻石头、绘制岩画或制作陶器来记录历史事件、传递宗教信仰和纪念重要人物。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生活,更是为了沟通未来的愿望,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将自己的存在留给后代,这种愿望构成了所有艺术形式普遍的情感基础。

随着文明的发展,不同民族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以诗歌、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中国古代,无数诗人用字句编织出的千言万语,让后世读者得以窥见当时社会风貌;而印度则有丰富多彩的舞蹈,用身体语言讲述神话故事;欧洲则有经典乐曲,如贝多芬的大交响曲,它们如同生命力的旋律,与宇宙共鸣。

不过,这种普遍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曾经流行但现在已经消失或边缘化的媒介也逐渐被新的媒介所取代。比如,在20世纪初期,当电影技术兴起时,它迅速成为了一种新型娱乐方式,而之前的小品剧团就很快走向衰落。但即使如此,每一次媒介替换,都似乎都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抹去过去。

这种不断变化背后,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创造力。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让我们拥有更多新的工具,可以用来表达自己。这包括了从木版印刷到数字印刷,从手工绘画到电脑图像处理,从手拉琴到电子合成器,以及从书籍阅读到网络浏览等。而这些新工具,不仅改变了内容本身,也改变了内容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变得更加便捷且广泛地分布开来。

此外,即便是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趋势加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融合正在发生。当西方音乐家使用东方乐器进行演奏,或许会融入一些非洲节奏元素,那么“一切艺术形式普遍”的意义又该如何理解呢?这正好反映出,每一门艺术都是建立在共同体验基础上的交流平台,而这些共同体验往往源自于对美好事物共同追求的心理状态上。

最后,再回归至最初提出的问题——“在不同时间背景下,人们为何会选择不同的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这里答案并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了人的心理结构,以及他们试图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不过,如果要简要回答,这可能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而且这种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他们需要不断寻找适合自身情绪输出的手段,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包括物理条件、社会习俗等)的限制与启发。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当一个人想要把某件事情分享出去的时候,他/她通常会考虑听众能否理解或者是否能够吸收这样的信息,因此他/她才会根据目标受众选择最合适的手段进行传递。

总结来说,“一切艺术形式普遍”意味着尽管它们具有高度个性化,但它们之间却存在一些基本相似之处,比如追求美好的愿望以及沟通未来的渴望。不论是在什么时候、何地,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停止寻找新的方法去创造、新发现、新表现,以此作为彼此间永恒联系的一个桥梁。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任何一个瞬间,我们都能找到属于那一刻“一切艺术形式普遍”的内涵,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前行,为这个充满奇迹与挑战的地球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