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时期,刘闳被尊为汉武帝刘彻的次子。他的母亲是王夫人,这位王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爱,甚至有说法称她是“幸于上”。关于刘闳的生年并没有确切记载,但根据《史记》中提到的元朔六年的记录,他可能是在这一年出生的。
当时,王夫人因病倒在床,她对待这份荣耀和担忧显得格外慎重。当问及儿子的封号位置时,她只是沉默不语,让人感受到她的谦逊与内心的纠结。最终,汉武帝决定将其封为雒阳王,而非其他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王夫人的早逝让刘闳失去了支持者。此后,他继续在朝廷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9年),齐国被复置为国,并且江都国更名为广陵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开始提出应该给皇子设立爵位的问题。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采纳。在那年的夏四月,由大司马霍去病带头,上奏请求封皇子 刘闳、 刘旦、 刘胥 为诸侯王。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了三位皇子的封号:次子刘闳被立为齐王、三子刘旦为燕王、四子刘胥则成为广陵王。
作为齐怀王,即使他生活了八个封号之年的时间,但他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封地,没有留下任何从长安到齐地的一程归来的记录。而他的去世,也没有留下太多遗憾,只是一句谥号“怀”,表达了对他的慈惠仁德和短暂生命的一种悼念。但即便如此,对于一个曾经享有如此盛誉的人来说,其命运也似乎有些悲凉。他虽然身处权力的顶端,却无法逃脱宿命中的不足与无常。而这样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对于每一个追求权力的英雄的一个警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