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河南项城的一个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张伯驹。他的父亲是张锦芳,而他的母亲则与袁世凯有着不为人知的关系,使得他成为袁世凯的表侄,并且在后来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张镇芳。
从七岁起,张伯驹就进入了私塾接受教育。在那里,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只到九岁,就能写出诗句,被誉为“神童”。随后,他和袁世凯几个儿子一起在英国人的书院学习,这段经历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8年,张伯驹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从此踏上了军事道路。他曾担任过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等职位,并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中担任提调参议。1927年,他转而投身金融界,在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以及常务董事等职位上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伯驹一度去了西安,但最终选择回家专心于写诗填词。他也参与了一些爱国运动,如北大的学生会助动反饥饿运动和枪杀东北学生等活动。
战后的生活中,张伯驹继续在文化领域发展。他曾任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以及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和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务。
1947年的6月,在参加中国同盟并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之后,他参与了各种爱国运动,如助动反饥饿运动和枪杀东北学生。解放后的北京市政协会议上,他还当选为第一届委员之一,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民委)。
1956年,当故宫博物院收到了来自著名收藏家的捐赠——包括陆机《平复帖》及其他珍贵书画作品时,全社会都对这份无偿捐献表示赞赏。这些珍品如今正是故宫博物院不可多得的宝库之一。而对于那些被称作“中华第一帖”的陆机《平复帖》,它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是国家的一份宝贵财富。
对于这样的行动,有人可能觉得难以理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放弃一生的积累。但对于像 张伯 驹这样的人物来说,他们看重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不是个人所有权。他们认为,这些文物首先属于整个民族,是国家的一部分,所以愿意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种文化财富。
1982年的春天,一场感人的风波再次掀起。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大量文字材料开始公开讨论,那些曾经因政治原因遭受迫害的人们终于可以得到认可。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得知关于 张伯 驹 的情况后,即指示聘请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对他多年的奉献精神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一种认可。
然而就在那一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夺走了 张伯 驹 的生命。在那个寒冷的季节里,由于所谓“级别问题”,医院拒绝让他入住双人或单人病房,因此不得不与几位其他病人挤在一个小房间内。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人们对这个伟大人物留下的印象,那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历史上的每一笔每一划,每一幅艺术之作,让它们流传千古,不断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追求真善美,以最高尚的情操去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