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7岁进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两年后辍学。13岁时拜名师习武,打下了武功的基石,对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及刀、枪、剑、戟诸般兵器都有研究,尤其擅长徒手夺刀和赤手夺枪。16岁时,与兄长赵登尧及友人多名爬山涉水,步行1800多里,到达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将军领导的16混成旅当兵。
1914年春,只满16岁的赵登禹,与二哥赵登尧及同村好友一起离开家乡踏上了千里投军之路。在经历千辛万苦后,在冯玉祥的16旅第1团第3营担任副兵。在一次阅兵中,被冯玉祥看中,以武艺出众被授予随身护卫之职。
1922年春,当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时,赵登禹在孙良诚团任尖兵排长,他攻打奉军炮兵阵地;攻下奉军阵地,并缴获大炮百余门,全胜而归,便升任第一连连长。此后,他开始了著名的“南苑练兵”。
1930年,当中原大战爆发时,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战斗,但最终战败,被迫整编部队。就在这时候,他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3年的初夏,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将战争引向中国边疆之际,赵登禹奉命率领109旅从蓟县出发,把守喜峰口阵地。他不仅击退了日军攻击,还坚守住了那片土地,用生命保护着国家安全。这场战斗史称“喜峰口大捷”,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对日方取得的大胜。
此后的几年间,由于他的英勇和卓越表现,他被提升为132师师长,并获得陆军中将军衔。当察哈尔省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目标时,他带领132师驻防张北县,不仅制造了一系列震惊一方的“张北事件”,更因为维护民族尊严,最终与敌人交锋而去世。
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件事情特别值得纪念:一次是在1919年的德山,一只猛虎伤害了当地居民,而他不顾个人安危,用数枪精准射杀老虎,这份勇敢让他得到了“打虎将軍”的称号;另一次是在1921年的剿匪行动中,他用迅速的手法制服了一位匪首郭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技巧和速度,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模范。
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在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其墓遭受破坏,但1980年代重新修复并列入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在北京,有三条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其中有一条位于西城区,是为了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的贡献的人物之一。而2014年,一所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一座纪念馆,以展现他的英勇事迹,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