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镌:讲历史文物的故事;他是张家界市永定区人,一个当代地质学家的传奇。从北京大学的地质系毕业后,他在湖南地质调查所工作多年,历任技师、技正、主任及所长,并在中国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南地质调查所和中南地质局担任重要职务,对中国泥盆纪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著有《中国石炭纪海百合化石》、《中国之泥盆纪》等专著,并于1955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田奇镌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秀才,母亲则是书香门第。在五个兄弟中排行第四,他早早接受了良好的家教。在私塾学习七岁起,就读大庸县城松梁书院小学至中学。随后北上首都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在那里他与同学一起参与了“五四”运动,被捕十几天,但最终因爱国进步力量的支持而获释。

1919年秋,田奇镌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与李四光和葛利普教授相遇,这对他的兴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连续三年获得湖南省教育厅奖学金,以优异成绩毕业。在1922年的冬季实习期间,他与同班同学前往昌平县南口进行测绘和采集工作,最终完成了关于“南口震旦系”的论文,该论文发表在《中国地学会志》上,为其奠定了基础。

1923年秋,田奇镌加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从实习员到调查员,再到技术人员,在该部门工作三年的时间里,他主要负责煤田的地质勘查以及石炭二叠纪化石的研究。此外,还参与编纂《地質矿物學大辭典》的校订工作。

1934年获得第三届赵亚曾先生基金补助金,以及1940年的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田奇镌不仅对科学有着无尽热情,更对腐朽社会充满厌恶。他在1948年冬接触地下党,并表示愿意保护所有财产以迎接解放。当新中國成立时,他成为长沙地区的一名领导者之一,并参加了10月1日开国大典的观礼仪式。

1950年代初期, 田奇镄被调往武汉并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处长、中南地質調查所以長一职,此後又成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並參與國家級的地質調查計劃指導委員會。1952 年時,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並於1964 年再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外還獲得匈牙利訪問機會,以及對越戰爭貢獻卓越而獲越共領袖胡志明主席親自接見並頒發友誼徽章。

技術成就方面,田奇镄致力於區域岩漿與礦產資源調查研究,並且對湖南省進行了一系列綜合性的調查與填圖工作,其中包括湘中的六個縣份,其結果被認為是我國早期測繪精度較高的地方層序圖之一。此外還編寫出版過多部關於湖南省各種礦產資源的手冊,如《湖南省鐵礦志(第一冊)》、《湖南省錳礦志》等,這些作品詳細記錄了該地區的地質特征、開採歷史以及現狀,並且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