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镌:开创中国泥盆纪研究的先驱者,学术生涯与国家兴衰相伴

人物简介

田奇镌(1899-1975),土家族,出生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清代秀才,而母亲则是书香门第。田奇镌在兄弟五人的中排第四,他和兄弟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七岁入私塾,十岁时进入大庸县城松梁书院学习小学。到十三岁时,他已经上了中学,并在长沙完成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的学业。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后,他深受李四光及葛利普教授的影响,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职业生涯

田奇镌曾任湖南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主任、所长,以及中国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和湖南大学矿冶系教授。他还曾担任过政委院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南地质局副局长兼特级总工程师以及全国矿产含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等职务。

学术贡献

田奇镌致力于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领域,在中国北方震旦系标准剖面之一——南口剖面的研究上有重要发现。他对湖南省的地质勘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为我国南方泥盆纪的地层分类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参与编纂了《我的读书心得》、《我的思想变化》等著作,为新时代的地理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活动

田奇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1920年筹创成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并多次担任该学会编辑委员会委员、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技术成就与荣誉

他在区域地質與礦產調查與勘探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對河北臨城煤礦進行詳細調查,並發表報告;主編出版《湖南省長沙、湘潭、衡山、衡陽、邵陽、新化六縣地方志》,並附1/25萬比例尺的地質圖,被認為是我國早期測繪精度較高的區域 地質圖件之一。此外,他還因其貢獻而被授予多項榮譽獎項,包括1957年的中國同盟會員資格,以及1955年的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