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是最为著名的第一位巨人,他被认为是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始祖。然而,关于盘古这一神话传说,最早出现于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以及《五运历年记》的记载。这些文献表明,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盘古存在,但他的故事却深入人心,并且广泛流传。

学者们对于盘古神话的来源和真实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些学者主张“本土说”,认为盘古与中国本土文化有关联,他们提出了多种解释,比如将其与“亳”音变联系起来,或是从苗民文化中寻找答案。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民族学和民俗学材料来探讨远古时期文化背景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研究则倾向于“外来说”,即认为盘古传说源自印度或其他外部文化。在这个观点下,一些学者提出可能存在一种汲取外来观念并进行选择性的吸收的情况,即汉末唐宋间接受吠陀经典中巨人的化生神话,而没有完全放弃本土气化宇宙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吕思勉在《先秦史》中的论述,其实际意图并不像教材所描述那样简单地推断出远古时期有此类传说的存在。吕氏在其著作中对不同文献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些文献可能是在佛教东传之后,与印度宗教思想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混合体。他还强调,这一说法应该发生在秦汉以后,而非远 古时期。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本土说”还是“外来说”的角度去理解,关于盘古这一创世主的人物形象和背后的历史渊源,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而通过对比各个时代文献资料,以及考察不同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段悠久而丰富的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