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一作仲山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远祖,虽家世显赫,但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东汉史学家服虔的《史记正义》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仲山甫出生于何地,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给他的法定籍贯,所以后世称他为“周樊人”或“南阳樊人”,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诗经·大雅·崧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而《诗经·大雅·烝民》则是专门颂扬仲山甫的诗歌,说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他总揽王命,对外对内都颁布政令。他还敢于纠正天子的过错,这些都是他一生的显著特点。在历史上,他最大的成就之一是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旧有的制度,如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并推行新的制度如私田制和什一税。这不仅鼓励了农民开垦荒地,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些改革成功导致了周宣王时期社会经济的大繁荣,因此被尊为"宣王中兴"。

注:在西周时期,由于厉王去世,没有合适的人选继承 throne,因此二相共同拥立太子静成为新君,即周宣王。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修复并完善了先前的法律体系,以恢复文武成康时代的辉煌。此外,当鲁国武公来朝见时,他坚持要求按照传统方式记录土地面积,而不是采取更现代化的手段,这与当时其他诸侯国不同。这也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一些领袖开始意识到改变传统方法可能会带来更多好处。

然而,在他的晚年,由于一次战败,他遭到了批评并失去了权力,最终被迫离开南方返回到太原地区。他的一生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物。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其中一些甚至影响了中国未来几千年的政治思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