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的萨尔丹,一个年轻的俄罗斯大使团秘密访问了荷兰著名的造船厂。这个使团成员之一,个子高个子的青年米哈依洛夫,以水手身份加入了木工队伍,他热衷于学习和记录造船技术。在这里,他不仅赢得了当地工人的尊重,还引起了一些官员的关注。这些官员对他的态度既恭敬又随意,这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惑。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年轻人其实是沙皇彼得一世。他出生于1672年5月,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戏剧性的一面。在10岁时,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共同被立为沙皇,但实际权力很快落入他能干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彼得与母亲隐居生活,无权参与政治。
然而,由于与外国使节频繁接触,彼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并且酷爱军事游戏。他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为日后的政变打下基础。当索菲亚试图夺取皇位时,彼得率领童子军团成功镇压叛乱,从此掌握了真正的统治权。
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当俄国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过渡,全俄市场开始形成,而国内仍然落后半个多世纪之久。为了改变这种封闭状态,一支强大的海军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切都促使年轻的彼得一世决定效法西方实行改革。
1698年返回莫斯科后,他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如鼓励西方技术人才入境、派遣青年到东欧学习,以及支持工业和商业发展。在其统治期间,他创办第一支规模可观的海军建设并改编陆军,使之更加现代化。此外,他还推进民政改革,如提升公务员根据工作表现而非世袭地位决定职位等。
尽管许多政策遭到了反对,但它们带来了长远影响,使贵族阶级统治下的国家逐步接受西方文化和风俗。此外,彼得也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比如创建非宗教学校、引进儒略历以及现代化文字系统。此外,他还是首次创办报纸,并领导战争以扩大海外市场,最终成为欧洲强国之一,被尊称为“大帝”、“祖国之父”。
不久之后,在征服瑞典所获土地上建立圣彼德堡,并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新城市——圣彼德堡,从此成为与西欧交流的大门。1721年,即将去世前,不仅把首都定位于圣彼德堡,而且正式宣布自己是“俄罗斯帝国”的君主,将其命名为“圣普特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