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占海,吉林抗日第一人,犹如讲乾隆历史纪录片中的英雄人物,他以坚韧不拔的姿态,在那个辉煌而又沉痛的时期,为国捐躯。他的生平,就像一部动人的史诗,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激情和牺牲。1917年,他投身军旅,一路深造到东北讲武堂;1921年,他成为陆军二十七师一零八上尉副官,并逐步升迁至中校承启官、上校长。在“九一八”事变后,他举兵讨逆,收编绿林及民众抗日武装,建立了吉林自卫军,被推为副总令兼左路总指挥。他组织队伍歼敌数千人,不断南下,最终在1933年被改编为国民政府的第63军。

1935年春,冯占海怀念在东北抗日为国捐躔的英烈,将筹建《忠魂公墓》,亲自命名,以纪念那些英勇无悔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公墓成为了对抗日英雄的一种永久纪念。而当他1955年就任吉林省体委主任时,有一年到北京国家计委报批计划,一位姓黄的副主任曾经向他深鞠一躬,说:“感谢军长当年搭救之恩!”原来这位黄副主任是当年的被护送走的人员之一。

1936年初,由于蒋介石对由冯占海率领的吉林抗日义勇军改编的63军放心不下,便派亲信出任副军长,并在軍中设置政训处加以监控。但冯占海丝毫不为所动,当局欲清肃整军时,他巧妙地保护了许多同僚。此后,“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91师作为首批征调部队,与日本人进行了激战,但由于武器装备悬殊,只能撤退。面对诱降和诈言“已被飞机炸死”,冯占海始终坚定立场。

最后,在1946年的秋天,冯占海将全家迁往北平继续经商。当我再次见到他是在1947年的锦州,那时候我已经是第13军教育团团长。我问起他为什么离开战斗,而他叹息道:“明摆着歧视你,因为你不是中央大汉子。”最终,在1950年代末期,我再次遇见这个传奇人物——那是在北京西城区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期间。他虽然退出了前线,却仍旧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新中国。在生命晚期,他也曾加入中国委员会,用自己的力量维护和谐社会。

他的故事,如同一个交织着爱与恨、胜与败、生与死的大剧,无论是正面的赞誉还是背后的艰辛,都展示了一位真正英雄应该有的精神魄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气息的地方,是关于忠诚、荣耀和牺牲的一个永恒主题,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叫做“老兵回忆”的瞬间,那里有着真实的情感,让我们仿佛穿越回到那个时代,与他们一起共度岁月,也让我们从中汲取灵感,用实际行动去追求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