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德国的侵略波兰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40年,意大利加入战争,与法国展开冲突,同时在北非对抗英法的殖民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意大利在北非的局势变得不利。为了增援和改变战场形势,德国派出了著名的非洲军团,并任命隆美尔将军为其指挥官。在初期阶段,隆美尔凭借其卓越的战术能力转变了北非战场的情况。但是,在与英国蒙哥马利将军领导下的英军交手时,在两次艾尔阿勒梅因战役中,最终遭到了失败。

那么,为何隆美尔会败给蒙哥马利?答案并不仅仅在于两位将领本人,而是在于整个战争环境和资源配比。德国在阿拉曼戰役后期面临严重的问题,其中尤以补给线断裂为主要原因。一月份到达北非并供应给德军的补给量显著减少,每个月都有剧烈波动。而运送这些补给物资过海路又极具挑战性,即使最大的努力也难以保证供货。此外,当10月底开始下一次攻势时,只能取得15,000吨补给,而到了11月则增加至21,400吨,但到了12月,这些数字骤然降至零。

当英军发起反击时,由于燃料短缺,无奈只能通过空运向托布鲁克港运送100吨燃料。这迫使德国部队无法维持战斗力,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物资支持。在此同时,盟军方面由于水上交通控制权以及印度支那地区对补给线及兵力部署上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毫无问题地保持稳定的供货情况。

从人员构成看,德意联軍共计60,000人,而英軍則拥有195,000人的兵力。此外,对阵中的坦克数量差距更是明显:虽然双方各自拥有超过500辆坦克,但盟軍擁有1038辆以上各种类型的大炮装备,比如M3格兰特、十字号、斯图亚特、瓦伦丁等多种型号远超敌方。而且盟軍还占据了制空权,可以随时提供空中支援。

最后,由于持续不断的地面行动导致燃油消耗加剧,加上长时间战斗所需大量消耗后的残存坦克只剩下35辆可用,这让即便是如此天才卓越的一位指挥官,如隆美尔,也难以摆脱这一劣势而获胜,从而被蒙哥马利带领下的英军击败。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战争不是单纯依靠个人勇气或智慧就能赢得胜利,而是一项复杂多层面的斗争,其结果取决于广泛考虑包括资源管理、士气和技术优势等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