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人物生平充满传奇色彩,他就是严怪愚。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九龙岭的严家桥,原名正,这个名字后来因为他的一些特质而被改为怪愚。他的故事,从未曾轻言放弃,在新闻界的征途上,他以敏锐的眼光和坚定的立场,一直是那个时代最能引起争议的人物。
15岁时,严怪愚投身农动运动,并参与了“马日事变”,但由于组织被破坏,他失去了联系。在19岁的时候,他考入了湖南大学经济系,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敏捷且富有洞察力的特质。在校期间,他出版了《百感交集》,在湖南新闻界崭露头角。
毕业后,严怪愚投身新闻工作,在25岁的时候,与康德、袁邵华、陈楚等人共同创办了长沙《力报》,担任副刊主编兼采访部主任。他经常撰写文章,不畏惧社会黑暗和政治压力,即使面对鲁迅先生逝世,也没有放过机会,在《力报》上撰文悼念,以“高尔基逝世,是西方落了一个太阳,鲁迅去世,东方殒伤了一个月亮”来形容鲁迅对文化界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严怪愚前往前线采访,为战地通讯连夜撰写,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事迹。28年时,他又一次回到邵阳,《力报》再次成为他的舞台。他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事实,使得这个丑闻震惊国内外,最终改变了汪精卫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怪愚继续在新闻界发声,无论是在衡阳创办《正中日报》,还是在沅陵创办《力报》,都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对时弊进行揭露。在抗战胜利后的35年秋天,当代表团离开南京时,由于周恩来的嘉勉,再次展现出他作为记者的责任感和勇气。
37年7月,当他在长沙创办《实践晚报》并担任主编时,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上。这一次,他通过“大家诉”专栏,以社会底层人士的声音反映社会问题,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不公与苦难。当年的批判胡风反集团运动中,被错误地划作右派,但1979年的改正让他重新站在公众视野之中。
1984年3月病逝前的那段时间里,虽然遭遇了一系列挑战,但他的精神却像那些鲶鱼一样顽强不屈。2003年,其子将其一生的手稿、日记等资料捐赠给邵阳市特色档案馆,让这段复杂而丰富的人生得到珍贵保存,就像那些鲶鱼一样,在历史的大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