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末年的权臣与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讲述一段往事,希望你能耐心阅读。

在三国鼎立的乱世中,尽管曹操遭遇了赤壁之战的挫败,但他依然控制着长江以北广阔的领土,在天下的分割中占据第二位。他当时拥有足够实力去称帝建立新朝,可是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大多数人认为,那时候全国尚未统一,孙权和刘备仍在南方抵抗,而曹操最大的优势在于奉天子以讨伐不臣,这样称帝篡位会失去道德上的优势。曹操曾经多次表达过,他宁愿做汉朝的大臣,不愿成为汉朝的小卒,他也不想改变自己的形象。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阻碍曹操称帝建朝的是各大名门世家。在那个时代,他们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并且坚持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念。虽然国家混乱军阀四起,但他们仍希望维护基本的政治秩序和伦理标准,因此支持的是因为曹操为汉朝效力的曹魏,而反对他的则至少有相当一部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用人政策。作为实用主义者,曹操提倡“不问出生、唯才是举”的原则,如许褚、典韦等都是寒门出身的人物。但这项原则与名门世家的用人政策和他们自身利益相矛盾。而实际上决定国家治理的人才却大多来自于名门世家,如荀彧反对曹操作王实际上是在反对他的用人的方式,而非真心忠于汉室。如果曹操建成了新 朝放弃了依靠名门管理天下的政策,让寒门也能轻易获得机会,那么那些世家培养的人才如何办?因此像孔融这样的人物就无法接受这种政策,即使杀掉了一部分,也无法与占据整个社会主流的人心抗衡。因此,尽管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又不愿改变自己的原则,所以干脆放弃了称帝的事业。

后来,当他的儿子 曲丕继承魏王宝座时,他想要称帝,因此首先就与各大名门达成妥协,并承诺放弃父亲推行的一系列用人政策,最终得到了支持并改朝换代。当上了皇位后,就推出了符合世家的利益的“九品中正制”,这个由世家推荐人才选拔制成为了新的基础。而这个制度影响深远,一直到科举制度出现才能逐渐打破这一格局,让平民阶层也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切都是宦官家庭出身但又不能容忍看到的事情,它给予了霸气的 曾某太大的限制,使得他不得不同意时代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