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国时期的权臣与魏国之祖,其在生前未称帝之谜,今日我将以慈禧的影子为喻,探寻其背后的政策奥秘。曹操虽在乱世中崛起,即便遭遇赤壁大战的挫败,他仍占据长江北岸广阔地盘,在天下分裂中占据一席之地。他的实力足以称帝建朝,但他选择了周文王的道路。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全国尚未统一,而孙权和刘备在南方还在抗争。此外,曹操借助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手段保持了道德上的优势。如果自己称帝篡位,那么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然而,这些原因并非主要因素所在。在曹操心中,最大的阻碍来自于那些大名门世家。他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并坚持忠、孝、仁、义等理念传承,即使是在军阀横行的时候也如此。而这些世家支持曹魏,是因为他曾为汉朝效力;反过来,他们中的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反对曹操。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曹操的用人政策。他是一位实用主义者,以“不问出生、唯才是举”为原则,不论出身如何,只要能力出众,便可受到重用,如许褚、典韦等都是寒门出身的人物。但这项原则与名门世家的利益和使用人才方式相违背。而真正影响国家治理的人才,大多数还是来自名门世家,如荀彧,他反对曹操称王,是因为他反对这种用人的方式,而不是真正忠于汉室。
如果曹操建立新朝并称帝,将放弃依赖名门世家管理天下的政策,让寒门人物也有机会上位,那么这些名门培养的人才又该如何?因此,如孔融、杨修这样的人物,与他的用人政策产生冲突。即使杀掉了一部分,也无法与整个社会主流相抗衡。因此,尽管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又不愿改变自己的原则,所以最终放弃了称帝。这也是后来儿子 曹丕能够轻易取得支持并改朝换代,因为他做出了妥协,并承诺放弃父亲推行的用人政策,从而得到了各大家族的大力支持,并推行符合他们利益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成为后来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直至科举制出现,为平民阶层打破封建贵族的地位提供了可能。而对于宦官家庭出身且普遍受限于贵族环境和外部压力的曹操作策,则不得不对时代妥协,无奈地放弃心中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