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国内爆发了一股强大的自主潮流,许多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打破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和国外的束缚。印度的独立之路尤为引人注目,它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和平方式,而非像其他国家那样浴血奋战。印度最著名的是圣雄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以及“饥饿抗议”策略。这两种方法并非简单地自力,更是与印度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甘地的一生中有多次进行过饥饿抗议,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他第一次进行饥饿抗议是在1913年,当时一个村庄发生了一起悲剧性事件,已经44岁的甘地为了此事决定进行静坐,并在之后4个半月里只吃一次饭。
1933年,英国政府对印度实施了严厉限制,甘地又用静坐来抗争,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赢得英国人的同情,让他们留下在印度统治,而不是撤出。随后,在1947年的印巴分治争端中,甘地说动人们使用静坐来表达反对。
尽管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比如缺乏直接行动,对于那些超越非暴力原则的人民运动可能产生敌视,但它们也展现出了极大的影响力。在国内情况激烈变动的情况下,这些方法成为了有效的手段。然而,要了解这些变化,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不落帝国英国及其在二战中的角色。
英国曾经以其伟大国力的姿态称霸天下,从18世纪开始,以葡萄牙、西班牙为榜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但它忽略了“兴盛必衰”的法则,最终因为一百多年的统治而渐渐显露出衰弱迹象。一系列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耗尽了其元气,而且加剧了殖民人民对其统治的仇恨和怨恨。当民族解放意识达到某个临界点,便如星星之水能燎原,全世界各殖民地区都出现了独立运动,这使得疲惫不堪的英国难以应对。此后,一系列独立事件接踵而至:1775-1783年美国革命;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最终导致1950年代前后的全球范围内,无数殖民国家实现或正在向着这一目标迈进。而这背后,是一场席卷全球、深刻变革的大潮,那就是从1811年的法国殖民地区海地到1947年的印度,以及无数其他国家之间不断涌现出的自由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