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章邯被派为将领,率领骊山刑徒十万人击败了周文的楚军,并继续北上攻打赵国。章邯屡战屡胜,在濮阳东与楚军交战后,再次大破楚军,使秦朝得以苟延残喘。随后,他转而南下攻打魏国,包围魏王魏咎于临济,最终杀死魏相周市和齐王田儋。
章邯在彭城之战中也显示出了他的指挥才能,但最终未能取胜。在巨鹿之战中,他与项羽的楚军对峙,最终被项羽击败。自此以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军开始节节退却。章邯恐惧赵高的怀疑,被迫返回河西,以免遭到处罚。
司马欣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居中用事,不可能有所作为。如果我们能够取得胜利,他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失败,则免不了被处死。”陈余也给了他一封信,说:“白起、蒙恬等人的结局都是因为功劳太多,而现在你又损失了十万士兵,同时诸侯联合起来,这种形势危急。而且赵高为了推卸责任,用法杀掉将领,然后派人替代,将你置于绝境。”
然而,章邯犹豫不决,没有采纳司马欣和陈余的建议。他暗地里派人去见项羽,以签订和约为条件。但是,当他送出使者时,却被项羽拒绝,并且决定攻击秦军。这场战斗导致秦军再次大败。
随着情况恶化,七月份,章邯重新联系上了项羽,他们在桓水南岸殷墟会面讨论和平协议。不过,由于双方都缺乏足够的粮食来维持战争,因此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此刻,对抗强大的敌手,如同走投无路一样困难,而背后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的人,都知道这场战争注定要失败。而当时任丞相的赵高,也越发显露出其权力欲望以及对忠良臣子的忌恨,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悲剧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