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挚,帝喾次妃常仪的儿子、帝喾长子,号青阳氏。受祖父之禅而继位。在位时,由于年幼十五岁的弟弟放勋辅佐。帝挚封放勋为尧于唐,称唐尧。九年后禅让给弟弟放勋(另一说:帝挚死,尧即位)。关于帝挚之经历命运,历史上记载颇有不同。
司马迁《史记》记载云:“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皇甫谧《汉书·本纪一》说:帝挚之母位于四妻最末,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皇位,将异母弟放勋封为唐侯。其在位九年,其才干平庸,无妥善管理国家。而唐侯尧仁慈爱民、明察人情、治理有方,其盛德闻名天下。
自觉不如尧之圣明,便率群臣造访唐侯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便受了皇家禅礼,并将其封于高辛。这段传统故事中,还包括了神话色彩浓厚的一些描述,比如三苗建国南方等,这些内容可能是后来流传开来的加工和夸张,但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远古历史和神话人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位无能的君主,被迫退位;也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主动禅让给更适合担任此职的人——他的弟弟陶唐侯,也就是后来的商汤或商文王,即“夏朝”中的“大启”。
这两种观点都基于对历史事实的一个理解,以及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推测。但是,无论如何,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政治斗争、家族关系、个人品格以及时代精神等等。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且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新发掘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准确的答案。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事件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与权力的博弈,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