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帝喾次妃常仪的儿子、帝喾长子,号青阳氏。受帝喾之禅而继位。然而,他在位时期的经历和命运,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记载。司马迁《史记》中提到:“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皇甫谧《帝王世纪》则认为,唐侯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其盛德闻名天下。

传说中,姜匡二(或称鸷)作为十七任青阳氏政权的君主,其祖父是十四任君主姜美,其父亲是十六任君主姜斯遂。在他的母亲常仪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十七任君主姜匡二(或称鸷)。他在沁阳宫继承了帝国,并以癸巳年为自己的元年。

然而,由于他的无德,被视为触怒了上天,最终遭遇了各种灾难。而此时,在冀地的唐侯尧积极领导当地百姓抗灾自救,他们拦河筑坝,引水浇田,最终取得了丰收。唐国的百姓没有一个人饿死,更没有一个人外出逃荒。他因其贤明和善良被推举成为新一任的天子,而不再是一个臣子的位置。

据说,当时出现了一系列奇异现象,如天上的九个太阳被射落,只留下一个太阳,还有恶魔和猛兽被消灭,使得人们获得了宁静。但这些记录主要用于证明唐尧民抗灾自救的事迹,并非神话传说的内容。这段历史虽被视作神话,但实际反映的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灾害抗争与克服的一种真实记录。

最后,由于不断增加的压力和诸侯联盟对他的威胁,他不得不在十二年之后,将帝国禅让给弟弟唐尧。当时四方诸侯见陶唐侯威德日盛,便纷纷废去原来的君主,以尊敬者做新一任之君。这场变革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大局,为后来的社会结构奠定基础。此事也展示了一位伟大领袖如何面对挑战,从而确保国家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