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璮自任益都行省长官,拥军自重。开庆元年(1259),他加速准备反叛蒙古,进犯南宋,取海州等四城,一方面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自立为大汗,他们之间爆发了争夺汗位的战争。为了稳定李璮,加封他为江淮大都督,并对他的上述活动隐忍不发。

策动叛乱

在忽必烈倾全力抗御阿里不哥之机,三月,他举兵反叛。他献涟海三城于南宋,又杀蒙古戍兵,从海州泛海还攻益都,最终据济南。南宋封他为齐郡王、节度使,但未给予实际支持。在进攻济南时,他曾传檄河北希望取得华北地区汉人军阀的支持,但应者寥寥。

主要功绩

李璮在其势力所至最远点,即与宋边界相接的地方修建了牢固的防御工事,以巩固自己的地盘。他还通过联姻与黄金家族建立起“肱脾相依”的关系,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此外,他还试图逐渐确立制度化的官制,并修复多年的学府,以期望以秩序化的统治来延揽人心。

策动叛乱后

李璮利用忽必烈亲征漠北之机,在十二月底举兵称乱。不料到正月底,就被世祖调回燕京。但这时举兵称乱已经不可避免,无容迟疑。他用私驿召回留质燕京的儿子,并尽杀境内蒙古戍军,再次宣布以涟、海等城献于宋,并公开称叛。

惊动朝野

朝廷对此事态有所察觉,不仅加赐金银符,还让谋臣姚枢预测李璆动向。根据姚枢判断,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使璆乘吾北征之衅……”但事态发展证明,这都是错误判断。而且,当时朝廷并没有采纳其他两种战略,而是采取姑息安抚政策,使得局面更加混乱。

出兵济南后

二月初十致书宋廷保证“来意真确”,在此前后,被正式接收涟、海诸城,被授予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等路军马、齐郡王。这段交涉表明,尽管公开叛变,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与宋形成联盟,而是在一开始就打算背离盟约继续反抗蒙古政权。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涟海趋赴益都,然后又进据济南,对其部下进行犒赏,也表示了一定的决断性。但最终还是被元军团团围住,最终落败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