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背叛元朝,举兵反叛后,其所作所为引起了历史的巨大轰动。据史料记载,李璮在南宋开庆元年(1259)加速准备反叛蒙古,并一方面进犯南宋,一方面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忽必烈即位后,加封李璮为江淮大都督,但并没有在军事行动上给予有力配合。
1260年,忽必烈亲征北边时,李璮擅自发兵修益都城防,以砖石筑墙外掘深堑围之。这不仅违背了蒙古政府对诸路的政策,也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同时,他还试图逐渐确立制度化的官制,并修湮废多年的试院、文庙,招聘儒生,以秩序化的统治来延揽人心。
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他割据山东东路的地位与权益。在中统二年(1261)冬,当世祖再次率军亲征漠北时,李璮抓住这个机会策动叛乱。不料到十二月,世祖即还跸燕京。但这时举兵称乱已如箭在弦上,无容迟疑。他用早已布置的私驿召回留质燕京的儿子李彦简,然后尽杀境内蒙古戍军,再宣布以涟、海等城献于宋公开称叛。
当时朝廷对他的用心已经有所察觉,有谋臣如粘合南合和张宏曾向世祖进言谓:“必反。”但由于当日北边未靖,大汗集中精力于漠北战争,因此只能采取安抚之策,不动声色。此前中统元、二两年之间,即赐金、银符共六十余枚,对他实行姑息之策。
事态发展证明姚枢预测正确:出下策。而且,在初八日之后,便入据益都发府库犒其将校,从而显示出了他的真实意图并不寻常,而是在利用这一局势来巩固自己的地盘和影响力。当他从涟海趋赴益都时,他似乎难以坚守涟、海一线;尽管宋廷要求他实献出涟、海,但最终他却选择了进据济南坐待山东诸侯应援,这正是姚枢所说的“下策”。
最终,在被围困四个月后,被捕并斩于军前。随着他的失败,全体汉人将领也纷纷降服,最终稳定了元朝中央集权,为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帝国打下基础。在处理这场危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忽必烈对于内部问题的手腕,以及如何通过镇压这些地方豪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此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汉族官僚与蒙古贵族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也推动了元朝进一步调整其治国方略,以适应新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