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凯雷作为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他回到家乡,考虑到当地极端气候、丰富黏土资源以及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利用改制的黏土和人力,他为家乡建设了一所小学——甘多小学。这个图书馆采用了当地瓦罐制成的屋顶。

凯雷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热爱。他认为,家乡的传统建筑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黏土和茅草,只要稍加改进,就能成为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他致力于保护当地资源和文化,同时也凸显了建筑中本土意义。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因其在极度贫困地区创造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获得普利兹克奖。获奖语中写道:“他通过美观、谦逊、大胆和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在一个常被忽视的地球角落里改善了无数居民的生活。”凯雷感慨地说:“我是一名建筑师,更是一名奉献者。”

在城里的这所小学,每个教室都挤满150多名同学,环境闷热不适。在一次假期结束后,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善这里的情况。这次经历让他决定回到学校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关注学习,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帮助社区。

现在57岁的凯雷已经在世界各地,如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和美国,有着一系列优秀设计作品,如伦敦蛇形回廊等。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家乡设计的一些项目,因为这些或许解释了,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以最佳方式呈现?

凯雷认为,最好的材料不是现代化最高级的事物,而是土生土长的粘土和稻草,这些才是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下的材质。他用这些材质建造出的房屋,是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文化与生活需求好设计。此外,一些学者认为他的设计解决方案基于非洲特有的资源与发展状况,并尊重地方传统生活智慧。

甘多小学图书馆使用本地球壳制成屋顶,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包容性与融合,同时也展现出对全球不同地区独特性质的一种理解。对于非洲,如果人们说全部使用传统技艺,他们会觉得这是阻止发展,但真正住在地方的人们则以自然亲近方式生活。

尽管家乡贫困,但不能因为贫困就放弃追求品质,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品质与舒适。而且真正创新需要回溯传统尊重自然,同时实现现代化路径就是激活这些古老技艺。而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来说,这些思想将是一个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