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凯雷作为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他决定回到家乡,用当地丰富的黏土资源和传统建筑文化,为家乡建设一所小学。甘多小学不仅是一座教学设施,更是对本土材料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凯雷坚信,即使是在极度贫瘠的土地上,也可以通过创新的设计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凭借其在极端条件下推动可持续建筑成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被赞誉为“一位建筑师和奉献者”,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美观、谦逊、大胆和富有创造力的特质,还清晰地表达了成熟而深刻的思想。在接收这一荣誉时,凯雷感慨地说:“我是一名建筑师,更是一名奉献者。”他所说的奉献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在他7岁时的一个假期结束时,他开始去挨家挨户道别,那些妇女将他们手中的最后一枚硬币送给他,因为她们希望用钱支持他的教育,并希望他能够回归并改善社区生活。从那以后,凯雷便决心苦读,不断追求知识。

现在57岁的凯雷,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自己的杰作,如伦敦蛇形回廊、科切拉音乐节装置艺术、美国Xylem展亭等。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家乡设计的事业,因为这或许解答了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以不同方式呈现建筑。这或许也会激发人们思考,对于那些没有现代化条件但仍然保留原有纯朴民风的地方,我们又该如何设计呢?

甘多小学图书馆采用当地瓦罐制成屋顶,这种设计既尊重自然,又融合现代技术。今天许多国家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手工艺,而这些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必因为贫困,就放弃追求品质,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品质、舒适和奢华。而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来说,这样的理念也是一个启示,让我们探索传统智慧,以创新之姿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