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亦称风师、飞廉或箕伯,是中国古代的风神。在汉族神话中,风伯主要是指掌管八方之气,通五运之气候的天神。其形象多为人面鸟身,或以鹿身雀头的怪兽飞廉。

在楚地,飞廉被视为风伯,与箕星相等。《水经注》记载飞廉曾为纣王效力,其忠诚被天帝所赏识,被封为风神。唐宋以后, 风伯的人格化形象出现了变化,有时被塑像作“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称之为方天君。

在道教中,风伯又有别名,如吒长育,他能致使万物生长,而他的形象则常常与山川相连。在民间信仰中,也有孟婆这个南方的風神,她与江湖有关联,被认为能够带来大雨和狂风。

在国家层面,对于風伯的奉祀起源较早,《周礼》便提到“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秦汉时期,这些祭祀活动已经列入国家宗教仪式之一,并且设立专门的坛地进行祭祀。此外,在道教宫观中也会单独供奉風伯及其他相关自然元素如雷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说和信仰逐渐融合并演变,其中包括对自然灾害如飓风和台风影响力的认识,以及对植物生长周期影响力的理解。因此,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出现在对風伯这一人物的崇拜上。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历史上的记录还是现代人们对于自然界力量的一种认知,都体现了對於風這一基本元素深刻的情感与敬畏,同时也是對古代文明的一种探索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