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木子》这部著名的文献中,明朝时期的作者叶子奇提到元朝皇帝驾崩后的一段历史:他们使用两片啰木,将其中凿空,制作出类人形大小的棺材,然后将遗体放入内侧,并进行了简单的装饰和保护措施。接着,他们掘了一条深沟,用万马蹂躏以平坦化地面,再用千骑守护。待来年草生长后,便移走帐幕,让人们不知其所在。
然而,这些描述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何元朝皇帝死后没有留下陵墓。其实,从蒙古人的传统丧葬习惯来看,他们更倾向于薄葬简丧,即让死者坐在生前的帐幕中,与祭祀人员围绕边上祷告,同时随葬有马匹、弓箭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这一做法旨在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拥有与生前相同甚至更好的生活条件。
尽管忽必烈建立起了元朝,并实行汉法,但他对于丧葬习俗的改变也是有限度的。他虽然开始使用棺木入殓,但棺木之所以选择这样设计,是因为它既保留了蒙古人的俭朴,又符合汉人的丧葬习惯。而随葬物品也只是限于死者的喜好,如武器等,这种简洁直接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死亡态度上的理性和实际考虑。
因此,关于元朝皇帝无陵墓这一问题,其实可能是由于这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导致,没有形成如同其他 dynasty 那样的显著陵寝。但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情景,也成为了我们探索历史、理解文化差异的一个独特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