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被砍头,这让朱元璋深感羞辱和愤怒,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既不卑也不亢,其内容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示了强硬立场。小小的日本为何敢杀死大明使臣?这与两次重大历史变故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
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榜样,而当南宋灭亡时,日本举国哀悼。这说明、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之深厚。在蒙古建立元朝之后,由于忽必烈未能征服 日本,他们失去了崇拜中国的大梦想。此后汉人复国成功,但在Japanese眼中,新的明王朝已失去了正统地位。因此,无论是从战略还是心理层面上,大明与Japan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未缓解。
尽管如此,当年的小丑般存在于Chinese视野中的Japan,却认为自己比起新兴的大明更有资格继承华夏文脉。大战一触即发,但最终Japan仍然坚守自己的立场,他们拥有更多理由来反驳这些挑战。
追寻历史深处,我们发现 Japan领导人的“战略眼光”,甚至成为他们与China对抗时所依赖的心理底气来源之一。怀良亲王相信,即便中国是一股力量,它也没有足够的手段去征服海上的岛屿国家,从未有过这样的胜利经验,所以他并不担心大明皇帝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行动。而且,他估计朱元璋不会做到那点事,因此他的战争威胁不过是在说空话而已,所以自己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回应——放马过来,我不怕你!
果然如他们所料,大 明虽然不断以言语进行压力,但始终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不知他是否因为害怕重蹈覆辙,或是选择了韬光养晦,没有真正与Japan交锋。此后,在留下的遗产中,如丹书铁券中规定 Japan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 Japanese 回复中找到了面子—既然对方尊称我为“天 朝”,自称为臣,那么我就宽恕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杀害使者的行为了。
这个决定看似宽宏大量,其实只是无奈之举—我停止攻击你,你也别再惹我。大 明时代,与 Japan相互竞争虽无可匹敌,但从双方斗志上看已经达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