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之后,却遭到了杀害的命运。这次事件让朱元璋感到羞辱和愤怒,他威胁要发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军事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反唇相讽,将信中不卑不亢之辞巧妙地应对。他在信中既给予了“天朝”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又暗示出坚决抵抗的态度。小小的日本为何敢于杀死大明使臣?这背后的原因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对抗蒙古。

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仰慕的榜样,但随着南宋灭亡,Japan举国哀悼,这显示了其深厚的情感联系。当蒙古建立了元朝并试图征服Japan时,其造船7000艘进行两次远征均因台风而失败,从此Japan自信心增强,对中国不再崇拜。此后汉人复国成功,但对于继任的大明来说,在Japanese眼里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

朱元璋看待Japanese只当其为“无道民为贼”的笑话,而他视自己作为中华文明正统继承者的代表。但Japanese则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华夏文脉。大明与Japan剑拔弩张,但战争一触即发。尽管如此,当面临朱元璋步步紧逼时、日本当局依然坚守立场,他们还有更强大的理由支持自己的态度,即便是战略眼光和实力基础也足以撑起挑战。

从历史深处探寻,我们发现:Japanese领导层认为,大清没有足够扩展海外力量的手段,没有成功征服海上岛屿国家的事例,因此不会轻易向它们宣战。而且,他们估计到虽然还未能超越清末皇帝所做过的事情但相信清末皇帝不会像曾经蒙古远征那样轻率行事,所以这个自居掌控半个江山的小王子,也想用同样的方式回敬这位自称拥有所有权力的主子——说你来吧,我不怕你!果如他们料定,那些空谈压迫人的声音最终只是空洞的话语,因为实际行动并未发生。

结果证明,无论如何,尽管不断冒犯,大开战端的大言壮语最终未能激发真枪实弹,最终只能收敛。在留下遗产丹书铁券之前,即将规定作“不征之国”,似乎是在认可对方称呼自己为“天朝”,同时也被对方视作臣属的一种宽容态度,并因此放弃追究那份尸骨已冷、血迹斑斑的事情。不打你,你就别惹我,是一种从无奈转化出的策略性平衡,与双方都无法避免的情况所产生的一种现实妥协。在那个时代,大明虽显力凌驾于微弱的小岛上几筹,但气势却呈现出一种难以置信的情景—两股力量互相拉锯,看似平等又充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