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次子和幼子为了夺取皇位而不择手段,这些人通常都具有流氓性格。他们敢于犯错、不畏惧风险,这种特质使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会拥有这种性格?而那些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又是如何成功地成为“后太子”的呢?通过分析一些熟悉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秦朝时期,扶苏是胡亥的大哥,但胡亥最终杀掉了他。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胡亥受到赵高的蛊惑,并且他的流氓本性逐渐显露。他利用这个优势与大哥博弈,而扶苏则由于过于仁慈和优柔寡断,最终被轻易干掉。尽管扶苏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的候选人,但胡亥却更加符合秦始皇残暴嗜杀的精神。
同样,在隋朝,杨广夺取了杨勇的地位,因为他是一名五毒俱全的流氓,而杨勇则缺乏这样的能力和野心。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情况下,虽然李建成直率宽厚,但他的弟弟李世民展现出了更高超的手段。在玄武门的事变中,尽管事实上是一场久已计划好的行动,却以反击干掉大哥为由被记录下来。而在整个过程中,只看到二弟排兵布阵,而没有见到大哥军队的一丝踪迹。正如我们所知,大英雄往往也会用到流氓的手段,只不过比起真正的流氓要高明得多。
从人才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反向游戏,其中最吃得开的人就是那些有着流氓本性的角色。这说明,“浑者通吃”是一个贯穿中国历史的一个规则。在封建社会里,只有英雄与流氓才能自由自在地活着,而良民们只能安静地生活在笼中的牢笼之内,不敢跳出自己的圈层。
因此,当天子的评价涉及到英雄与流氶的时候,不仅仅是利国利民,还需要考量是否能坐稳皇位——这是唯一检验标准。此外,无论是功败垂成的胡亥还是杨广,他们都是典型的流氓;而“千古一帝”李世民,则代表了英雄形象。历史上的角色扮演真是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