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为了争夺皇位而残忍杀害自己的亲兄弟的“后太子”,他们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都是在关键时刻敢于冒险、不畏惧风险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流氓性格。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往往会表现出这种性格?而且,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往往能够成功地成为“后太子”,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深远的。
扶苏和胡亥是秦朝两位皇子的例子。胡亥起初对大哥扶苏是尊敬有加,但当他受到赵高的蛊惑并开始谋反时,他露出了他的流氓本性,并利用这一优势与大哥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扶苏的大仁慈和优柔寡断让他无法与小弟胡亥相比,最终被轻易击败。尽管扶苏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的选择,而胡亥则更接近秦始皇那股强悍无畏的气魄,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是一个人品迥异却又神似的人物。
同样,在隋朝,杨广夺取了兄长杨勇的地位。他既擅长伪装,又能果决行事,这使得他在父亲眼中更加受欢迎。而李世民虽然也干掉了兄长李建成,但他的手段更加高超,他不是纯粹的流氓,而是一个既能用智谋又能运用武力的英雄人物。
从人才角度来看,这些竞争者呈现出一种反向关系,即通常认为应该胜出的那一方最终落败,而以为不会赢却意外获胜的一方竟然能够成功夺权。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规则之一就是,“浑者通吃”。纵观两千年封建社会,无论是在英雄还是在流氓之间,只要你敢于冒险,不畏惧风险,就有可能取得成功。而那些温顺良心的人们,则常常被束缚于传统之中,不敢也不愿意跨越界限去追求更大的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真正能够改变命运、开创新局面的,是那些不羁自由、勇于冒险、甚至有些许流氓色彩的人才。而对于天下霸主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道德标准或者仁义礼智信,而是是否能够坐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