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是古代皇家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除夕不仅仅是对家族和国家的一种庆祝,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必要仪式。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皇帝会召集嫔妃们一起用餐,以示团结和和谐。
在清宫中,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早膳在早上六七点结束,而晚膳则是在下午二点左右开始。这两顿饭都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即使平时只吃一个人,如果有幸能与某个妃嫔共进晚餐,那就说明该妃嫔得到了特别待遇。然而,在除夕这一天,规矩就不同了,这一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聚餐”。
除夕中午,御膳房便开始忙碌起来,为乾清宫殿中的大宴筹备菜肴。大宴桌设于金龙大宴桌旁,每次用餐都由专人取菜给皇帝,因此每道菜都要经过严格挑选。此外,还有各位妃嫔分坐在东、西两边,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小桌子。
除了高品质的主食之外,大宴还包括各种甜品、干湿点心以及银盘上的小菜。这些食品展示了当时宫廷里的饮食丰富性,但又保持了一定的节俭,不奢华过度。
在用餐过程中,有一种名为“转宴”的习惯,就是将金龙大宴桌上的所有美食先送到皇帝面前的长几上,然后再依序送到各位妃嫔的小桌上,这象征着整个家庭共享幸福。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每个人尝试所有美味佳肴。
从菜单来看,可以看到清宫中的饮食以鸡鸭等家禽为主,同时还有鹿肉、狍子等野味,以及各种饽饽作为主食。民间常见的小吃,如豆腐、豆汁拌黄瓜,也会出现在宫廷里的用餐表彰。但即使如此,当时的人们也并没有忘记正经的山珍海错,比如鱼翅海参,这些物资虽然稀少,却成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末代皇帝》中描述过,为了准备这样的晚膳,每天都会像做马戏一样进行安排。而实际上,在深夜二点后,皇帝会去钦安殿礼佛,然后三点钟前往圣人药王列祖前烧香,再回到昭仁殿享受煮饽饽——一种类似水饺但被称作“煮饽饽”的面制糕点。在北京地区,“煮饽”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但它并非满语,而是因为满族人的影响而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之中。
由于需要准备大量数量的大量食品,并且需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摆放和服务,用膳程序变得复杂繁琐。当年的光绪十一年正月初一,他甚至吃掉了四十多个煮饼,因为其中可能藏着金元宝,所以他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来寻找它们。如果说这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找到那些隐藏在粘土内的小玩具,那么这个故事似乎更像是为了娱乐而非实用的考验。同治帝,则喜欢狼吞虎咬地吃东西,而且他总是不肯自己动手去拿御膳,让太监帮他解决问题。这显示出了他的急躁性格,以及对待事物的心理态度变化无常。他总希望别人替他处理事情,让他的时间尽可能自由化,以此逃避责任感与压力。
最后,在太和殿举办的大型盛宴里,王公大臣们身着朝服按规定站立,就坐后乐声停止,此时空气中回荡起三声鸣鞭的声音,他们才开始进入座位向皇帝行礼,从茶到酒,再到进馔,每一步都是严格遵循传统礼仪所必须完成的步骤。一旦一切结束,他们将跳舞表演,或许还会出现骑马围猎或者其他形式的情景戏剧,最终伴随着奏乐声逐渐消失,他们离开太和殿返回各自的地方,将这一刻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