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简介:宋朝第二位皇帝,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开宝九年(976年)继位,改号太宗。其政绩主要包括改变唐末的重武轻文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亲征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并扩大科举取士范围。

早年经历

赵光义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的第三个儿子,与宋太祖赵匡胤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据说他母亲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怀孕直到出生的那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他从小聪颖有才气,与其他孩子游戏时都畏服于他。在后周显德七年的陈桥驿兵变中,他与兄长赵匡胤一同拥立为帝。

在位期间

即位初期,赵光义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他任命弟弟、叔父和侄子等人担任要职,并赦免了一些宋太祖时代被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此外,他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以便控制。

南征北战

在统一事业方面,赵光义继续前进。在他的压力下,一系列割据势力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如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在灭亡了北汉之后,他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两次攻辽都遭失败,因此采取守势。此外,他还派军队对付交趾(越南),但最终未能实现统一。

传位难题

由于长子赵元佐因叔父冤死发疯,被废为庶人,其次子的陈王元佑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而在至道元年(995年),三子寿王 Zhao 元侃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 Zhao 恆,即后来的真宗。

病重去世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 Zhao 光义崩于东京宫中之万岁殿,在位二十二载,其遗体葬于永熙陵,由孙女夫妻即真宗与其妃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有庙号称作 “ 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