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皇家的用餐标准,特别是清朝皇帝们的伙食,估计所有人的评价都是一个:奢侈!据清代史料记载,清皇室每年光用于饮食的支出就高达四万金,这个数字听起来真是有点让人瞠目结舌。
一、食材的来源讲究“博采、适时、求精”
博采意味着食材选取广泛。清初时,皇家保留游牧民族的传统颇多,一般每餐都会有像狍子、野鸡、野鸭、野兔和梅花鹿等这样的野味,而且烹调方式基本以烧和煮为主,并且保持了浓郁的满族特色。
二、再来讲讲适时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北京城周边不仅有指定的果蔬园,为宫里提供一年四季所需用的蔬果,而且还有专门的小屋,为宫里提供当日生产新鲜乳制品。
三、三谈求精
即便不是经常被摆上皇帝餐桌上的食材,也有严格规定:鹿茸必须来自东北深山老林,而鲥鱼只有镇江才能入选;银耳必须是通江产的,而鲍鱼海参只能选山东沿海;而且所有这些珍贵材料都需要由地方官定期按时送达,以免被安上大不敬罪名。别看按规制清帝只能吃两顿饭,可为这两餐忙活的人可是多了去了。故宫里的负责安排皇帝膳食部门叫做“御茶膳房”,人员包括三个管事带领一百多下属,是专门负责安排皇帝膳食的人员。而记录太监会登场,将每道菜名称用料以及掌勺厨师姓名一一登记入册准备归档进《膳底档》中。一道菜最多布五次,即便口味好也得撤下去了。如果想赏赐给嫔妃或者大臣,他们还要打包放进“御盒”,吩咐专门太监送去。
四、一说到菜品数量
所以到了后期,大清国运衰微,国库空虚,不久之后,一顿饭缩减到了64道菜,再到嘉庆和道光年间又减半成了32道菜。不过即便如此,皇家御膳还是普通人望尘莫及。平日二桌,加冬天火锅三桌,还有各种点心米粥各自各桌,以及咸菜小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误解了满汉全席,它并非真正代表了紫禁城之内的情形,而是在乾隆晚期随行宴席才逐渐流行开来。在那之后,大量失业在手中的曾经紫禁城厨师开始外出谋生,从此商家利用这一机会将这种宴席命名为“满汉全席”,迅速走红于世,让人们以为这是真正的一顿丰盛之宴,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市场宣传的手段而已。